(王正)
第三产业的比重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当前,义乌的第三产业比重达到了54%左右,高出全省平均值10%。我市经济结构的特殊性,为服务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以现代物流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既是独立发展的方向,又是小商品为龙头的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撑,健全有序的生产性服务行业,可以有力支撑专业市场持续繁荣,有效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其本身也是义乌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持续增长的发动机,在当前分税制模式下,更是未来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市财经工作者要调查研究,认真反思并重新推敲相应的技术性政策与办法,促进先进完善的物流市场体系的早日形成。
一、我市物流业现状
我市是省政府确定的三个大通关试点城市之一,直接拥有公路、铁路、航空货运基础硬件,并借助沪甬海运构筑了全方位的综合运输框架。2011年,全市共有物流、货代、快递、仓储、卸货点、报关行各类物流企业及经营点2406家,年发货量5100万吨,较2010年的4300万吨同比增长18.6%,快递业务日均发送量超25万件,物流直达国内321个大中城市,并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1.物流成本低于国内物流平均成本,价格洼地形成。当前,国内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8%,市物流办提供数据显示,我市的物流成本为12%。远低于周边县市乃至省市的平均货运成本,使得我市的物流市场不仅作为实体市场的配套,其自身也具有了独立发展的能力,洼地效应吸纳集聚到了周边地区的大量物流,义乌物流已经从小商品交易货物的流入与流出,过渡成为涵盖非本土贸易物流中转基地的物流中心。
2.物流园区建设初见雏形,配套服务与管理滞后。以物流场站为代表的物流园区初步建成,全市共有国际物流中心、江东货运场、江北下朱货运场站、内陆口岸场站(一期)等四个核心物流园区,但相关用地面积滞后于物流业发展的需求,约三分之二的物流在区外装卸与收发。
依据《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我市计划投资190亿元,用地1.8万亩,建成“两园四专业两站点一备用”的物流场站总体布局,形成以“义乌港”为标志的区域合交通枢纽。对此,各级财政进行了大力扶持。义乌交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4.4亿元启动建设的内陆口岸一期工程,其启动资金为市本级财政注入的4.32亿元资本金,该项目的总投资在31亿以上,市财政提供贴息,并已经获得省以上财政部门扶持资金2250万元,建成后,将为义乌的物流业提供高起点的公共平台。但包括路网规划建设、为物流园区配套的服务业建设、配套交通服务与管理滞后,拥堵和扰商扰民现象已经成为常态。配套的迟滞,影响了整体效益的发挥。
3.物流业竞争充分,物流企业小散弱。2005年放开公路运输准入后,义乌的物流业得到了充分发展,但近年来,呈现出了过度扩充和无序竞争的苗头。公路货运和国际货运代理均超过了1000家,缺乏发展战略,过多的同质企业,在完全竞争的同时,也造成了单一手段竞争,同一线路的运输企业和货代公司相互压低货运价格几乎成了竞争的唯一手段,物流业企业陷入了“集体无意识跳水”的泥潭,引发多方面的问题:
(1)单个企业不能形成规模化效益,提升无望。无序竞争最终造成了价格上的恶性竞争,服务品质和运营规模无法提升。
(2)倒逼货车多装快跑,造成公路交通隐患,影响物流的安全与及时。
(3)逃避法律与社会义务,税费贡献明显偏少。一方面存在工商登记、税务登记与实际经营数据的相互不符;另一方面,据统计,在地税登记的物流企业年缴纳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约为7500万元,行业的总体税收贡献与行业规模明显不匹配。
(4)低端复制,最终伤及产业发展前景。由于物流规模持续扩大的吸引,不断有新的经营主体加入,但业内没有龙头与示范效应,企业小散弱与同质化相互交缠,长期来看,物流业整体失去了竞争力。
4.传统物流占据主流,信息技术应用严重不足。
手工操作与劳动密集、非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是义乌物流的普遍运营方式,这让义乌物流与国内国际先进物流中心的差距越来越大。本土的一些物流小企业至今仍然可以不使用计算机进行运营,有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及一些简单的软件用于企业管理,但只是将计算机作为一种操作工具,用来进行一些简单信息查询、邮件收发、单证和电子表格的处理,与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物流管理风马牛不相及。
在小散弱和低机械化低信息化的企业背景下,我市物流业普遍存在三大现象:
(1)人才匮乏与排挤人才并存。一些物流企业用不到大专以上的人员,一些物流企业渴望物流专业人才,可是企业却不能提供相应的平台,只能把专业人才当做普通文员使用。物流业整体上的人才匮乏限制了物流业自身的发展。
(2)对信息化饥渴与漠视并存。一方面,全市缺乏大的物流信息平台和数据交换机制,另一方面已入物流场站的企业在信息系统之外仍手工操作。信息化的缺失使物流业利润只能单纯靠量的增长,一方面我市的物流成本与西方发达国家8%左右的物流成本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我市物流成本构成比例与欧美国家相比显得极不合理,零担货物同一线路整合及拼箱等可能性和及时性非常低,信息化带来的增值基本为零。
对于信息化的漠视甚至包括了“义乌道路货物运输价格指数网”,时至今日,该网的仓储系列指标只更新至2011年4月,且前期为一条直线;该网许多页面及链接无法打开;周边县市相应指数为空,点击部分链接出现自循环。
(3)物流标准化及运作规范没有制定及推广。行业协会的社会管理职能及自律提升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5.物流成本开始反弹,部分道路运输线路价格出现30%以上的涨幅,推动因素有三方面:
(1)仓储租金上涨的现实与油价及其它能源价格向上浮动的预期。浙江在线和义乌热线数据显示,我市2011年房租涨幅超20%。
(2)交通拥堵和场站等待加剧。市区制造业企业普遍反映:企业物流车辆早晨出门送货到场站,中午过后才能返还的现象比比皆是,人工装卸加剧了这种状况。
(3)通涨大环境下人工工资上涨。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物流操作来说,人手多、速度慢,不可避免造成成本上升。
二、政策方向和具体办法
政府在现代物流业发展方面加强引导,是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物流办就应当从发展支柱产业和培植财源角度,谋划我市的现代物流业,牵头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基础性工作。
1.加强战略规划。
要加快物流业的标准化、信息化的规范制定和实施推广,内陆口岸场站在这些方面应该设立相应的准入条件;要加快物流企业的技术改造、整合提升,运用管理机制打击无证经营,运用市场机制淘汰家庭作坊式企业;要加快物流品牌与示范企业的建设,引进国际大型物流企业入驻,利用物流业税改的契机,向国内大型物流企业重点性招商,吸引总部入驻。
物流办要做为主平台出面向省交通厅、财政厅、商务厅、经信厅等单位汇报并争取更多的支持与奖励。物流行业协会要主动制定塑料托盘、打包及装卸的技术规范,拿出切实可靠的行动计划。
2.加强统计等行业管理。
物流产业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产业。包装、搬运、仓储、运输、装卸、配送、信息平台等物流资源产业化,就形成了包装业、仓储业、运输业、装卸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等行业,要从物流业管理需要角度对这些行业和企业加以甄别,确定我市的物流业管理与统计口径,在物流办、工商和税务机关、统计局等部门形成一致的物流业统计方法,确保数据的可靠和管理的有效,以资决策。
加快实施物流企业市场诚信体系和信誉度考核,将所有物流企业全部属地工商登记并税务管理,运用公平竞争环境的市场机制驱逐淘汰劣质企业。
3.加强资金扶持。
在存量调结构、增量优方向的前提下,考虑逐步将财政扶持企业发展资金的增量部分向以现代物流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转移,将其做为十二五期间的企业财政财务工作重点。即存量部分转向对工业的科技创新、研发、技改等重点方向的扶持,优化对传统产业的扶持结构;增量部分都投向第三产业,明确义乌发展优先扶持现代物流业、地方金融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和导向作用,促进义乌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化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增强地方经济综合实力。
4.对物流业发展的具体操作建议:
(1)基础设施国营,不以直接盈利为目的。在国资企业提供公共物流平台的基础上,建议由国企提供零利润经营的仓储平台,既为仓储管理信息化做出示范,又为营造物流洼地提供实质帮助。
(2)错峰降成本。完善路网布局,加强交通管理和路面动态监控。试行物流的夜间作业,避开白天的交通拥堵,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参与物流晚间作业的工作人员发放岗位津贴。
(3)把应用信息技术纳入物流园区等公共物流平台准入的强制条件。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是传统物流业升级发展的关键,只有依靠物流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才能加快节约成本、优化结构。也只有应用了信息技术,才能推广仓储高层建筑,节约物流用地。
内陆口岸场站等管理单位要积极构建物流信息平台,将物流业务信息披露与物流企业数据实时交换做为第一层次的需求开发、应用,提供给互联网用户共享,促进现代物流管理、经营理念的落地。
(4)推广专业分工。鼓励制造业企业和市场经营商户将包括仓储在内的物流外包,通过财政与金融杠杆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节约社会总成本,间接增强制造业和销售业企业的竞争力。
(5)构建物流企业合理层级。通过引进、兼并和强强联合,形成数个大型物流企业(集团),采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提供品牌、高质量的服务,确保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时,通过市场机制和口岸管理机制筛选出一批富有活力的中小型企业,作为物流产业的梯队和稳定器,增加就业机会。
在义乌发展以统一仓储、配送、物资调度为特征、以电子射频和定位系统管理为手段的现代物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现代物流业既是以市场为主体的义乌经济的重要支撑,又可以独立于市场发展,一个健全、有实力的物流业,将最终可以决定市场的发展速度乃至存亡。做大做强物流服务业,营造陆港中心,扶持大型物流企业的发展,可以改善市场发展环境,改善义乌投资环境,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形成吸聚效应。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强政策导向,从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加速培育现代物流业,并引导其成为地方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成为地方财力的重要来源。
(会员作者单位: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