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黄永通在省知联会二届二次理事大会上的
发布时间:2013-06-27
知联会工作基本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知联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二是始终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爱国主义是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 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知联会只有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才能把党外知识分子最广泛地凝聚起来,汇集成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履行好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三是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知联会必须把全部工作放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中去思考、去把握、去谋划, 找准切入点、着力点和结合点,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团结带领广大党外知识分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四是始终竭诚服务成员、服务党外知识分子。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成员的主体地位,努力为成员和党外知识分子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 知联会才能真正实现“合心、合智、合力”的目标要求。
在把握知联会历史方位中凝聚新共识
一是找准知联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要把展现知识软实力作为知联会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翻番”目标最大优势,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广建良言,要紧紧围绕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科教人才强省和法治浙江、平安浙江、生态浙江建设广聚众智,使知联会真正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找准知联会在促进协商民主中的定位。要充分利用知联会这个平台, 在党和政府重大决策之前, 最广泛地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全方位、多层次地服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序政治参与。通过坚持和发扬协商民主,既服从多数,又照顾少数,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使知联会真正成为促进协商民主的重要平台。三是找准知联会在建设统战文化中的定位。要发挥知联会文化人才多、层次高的特点和优势,广泛联系和培养各类党外知识分子文化人才,鼓励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文化事业和文化工作,促进我省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彰显统战文化所秉持的广泛包容的气度、相互尊重的基调、和衷共济的意蕴,使知联会真正成为建设统战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焕发新活力
一是把人才资源作为最大的人才优势。知联会要充分发挥人才荟萃、地位超脱并且在群众中有一定公信力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整合、协调、辐射、融通作用,最大限度协助党委政府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整合民力,为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贡献力量。二是把贴近基层作为最大的组织优势。基层是社会管理的重点、难点。近年来,全省各级统战部门和知联会共同推进基层知联会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要把基层知联会作为参与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支点,发挥其最贴近基层、最贴近群众的优势,充分整合基层统战工作资源,参与创新“城乡并举、各方联动、优化服务、动态管理”的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模式。三是把服务民生作为最大的品牌优势。知联会要进一步加大参与改善民生力度,为少数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为推动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发挥积极作用,全面助推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不断深化参与社会管理的特色品牌。
在提升凝聚力和影响力中探索新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党外知识分子群体呈现出值得重视的新变化,如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的阶层分化重组日益活跃,党外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科技进步对党外知识分子的影响日益深刻等。主动适应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的发展变化,积极探索团结凝聚党外知识分子的新路径,是知联会组织必须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的课题。全省各级统战部门和知联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和探索:一是在完善社会化的大统战格局上下功夫。知联会要主动参与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密切配合的党外代表人士工作机制,真正成为凝聚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载体、输送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渠道、发挥党外代表人士作用的重要平台。二是在为广大党外知识分子成长成才服务上下功夫。要进一步通过知联会理事辐射和带动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坚持服务理事与服务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相统一,不断扩大知联会组织在广大党外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力。如果仅仅着眼于少数党外知识分子精英,脱离了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知联会就会失去发展的根基。三是在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上下功夫。据统计,截至2011 年底, 我省网民规模为3052 万人。网络对党外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流方式带来了深刻影响。各级统战部门和知联会一定要高度重视网络,善于运用网络等新媒体开展工作,通过加强网站、微博、短信平台等载体建设,把网络动员方式的乘数效应利用好,把党外知识分子网上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好,把党外知识分子网上提出的合理利益诉求反映好,实现与党外知识分子在网上的良性互动,形成现实与虚拟相交织、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生动局面。
评价知联会工作标准
在深入推进知联会建设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评价标准。我认为,评价知联会工作的标准有“三个能否”值得注意: 能否最大限度地吸引全体理事参与知联会工作, 而不仅仅局限于少数成员,这是对整体性的体现;能否最大限度地团结广大党外知识分子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 而不仅仅是一个联谊性组织, 这是对全局性的体现; 能否最大限度地为广大成员和党外知识分子成长成才服务, 而不仅仅是成功人士的交流互动, 这是对群众性的体现。